|
品鉴乾隆时期的精美瓷器清代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,是有清时期政治相对清明、国力强盛的一个发展阶段,有“康乾盛世”之称。这个阶段也是古代中国瓷业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代。 尤其是乾隆时期(1736—1795),由于乾隆本人对艺术、包括对陶瓷艺术的嗜好和重视,唐英对御窑厂窑务尽职尽责的督理,在乾隆朝前半期,景德镇的艺术瓷创制水平在康熙、雍正两朝积累的瓷器烧造技艺基础上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。《景德镇陶录》记载了乾隆时期景德镇“厂窑”瓷业的盛况:“仿肖古名窑诸器,无不媲美;仿各种名釉,无不巧合;萃工呈能,无不盛备;又新制洋紫、法青、抹银、彩水墨、洋乌金、珐琅画法洋彩,天蓝、窑变等釉色器皿。土则白壤而埴,体则厚薄唯腻。厂窑至此,集大成矣。” 乾隆时期瓷器精巧隽秀,纹饰富丽堂皇,造型新奇,品种繁多,小编觉得“繁花似锦”一词概括得最为贴切: 釉里红几何纹开光花卉纹壮罐 壮罐是明、清时期流行的一种盛装计算用筹码——“算”的器物,最早出现在明宣德年间。其器一般有盖。图2的釉里红几何纹开光花卉纹壮罐,形体优美、精致。高17.8、口径8.7、底径7.8厘米。釉质莹润,胎质洁白细腻,底上白釉,以青料篆书“大清乾隆年制”款。通体绘折枝花卉纹、莲瓣草叶纹。器腹用几何形开光装饰繁花。 有的陶瓷学者认为,乾隆时期的瓷器由于工艺上片面追求精细、华丽,导致了程式化、纤巧、华缛有余而深厚、高雅不足的缺陷,艺术水准不及前代康、雍两朝。小编却不这么认为。乾隆瓷器器物装饰工艺极为丰富,装饰上追求富丽堂皇,虽然不少器物纹饰图案密布器身,但并不一定就是华缛有余而深厚、高雅不足。图1、2所示两件器物,器物纹饰图案虽然满布、密布器身,但并无繁缛、纤巧、程式化之感。青花釉里红燕桃纹瓶虽然“繁花似锦”,华丽灵动,釉里红彩艳如闪亮的焰火,但其深沉的青花,又赋予它一种沉静稳重的气质。釉里红几何纹开光花卉纹壮罐的彩饰也是满布、密布器身,网格尖锐棱棱,构图及画工循规蹈矩,但是它的美丽身段仍然是风姿绰约,曼妙无比,无丝毫的繁缛、呆滞之感。 因此,要说乾隆瓷器纤巧、华缛有余而深厚、高雅不足的缺陷,只能是特指乾隆后期景德镇瓷业开始逐渐滑坡之后生产的器物。 乾隆天蓝釉堆贴螭龙瓶 乾隆天蓝釉堆贴螭龙瓶,高20.5、口径6.5、底径6.2厘米。瓶身施天蓝釉,撇口长颈,斜折肩,高圈足。肩部贴塑张口向上的螭龙一条,腹部满刻长条菊瓣纹。器足以青料篆书“大清乾隆年制”款。天蓝釉瓷是创烧于康熙年间的高温蓝色釉品种,烧成难度较大。康熙朝的天蓝釉瓷釉面滋润柔和。此瓶釉层肥厚,色泽鲜明。 乾隆茶叶末釉双体瓶 乾隆茶叶末釉双体瓶,高31.5、口边长10.1厘米。双瓶施茶叶末釉,束颈、方斗形口,一高一矮。双瓶腹体相联但腹腔不通,造型奇特,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瓷器求新求奇的特点。茶叶末釉盛烧时代为雍正、乾隆两朝,釉面呈失透状,是我国传统的结晶釉品种之一。其得名于在暗绿色的底釉中闪耀着许多美丽自然的黄色星点,犹如将茶叶研成细末调在釉里,这是釉中的铁、镁与硅酸化合产生的结晶。 随着新航路开辟,欧洲殖民主义者相继东来从事武装贩运的商贸活动。最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中国闽、粤沿海从事贩运瓷器、茶叶等物的活动。明万历后期,荷兰、英国人取代了他们,将这种贸易推向了高潮。 荷兰人取代葡萄牙人后,用一种称为“加橹”的大型货船替代葡萄牙人的大帆船装载中国的外销货物。而明、清之际,中国外销瓷的主要品种是景德镇的青花瓷(历史上称为“克拉克”瓷),因此,历史上的“克拉克”瓷又被称为“加橹瓷”。 明、清之际也是中国瓷器外销数量最多的时期,景德镇产青花瓷、五彩瓷大量行销欧美市场。乾隆年间,雍正时期创烧的“广彩”(粤商购买景德镇白器后加彩瓷)成为当时瓷器生产的一个时兴品种。景德镇白器绝大多数都是南度梅岭至广州珠江南岸,在此加彩后出洋。其时正是“大帆船贸易”时期的鼎盛阶段,《广东新语》记载当时闽粤商人度岭用吕宋银贩瓷的情形:“闽、粤人多贾吕宋(菲律宾)银至广州……承平时,商贾所得银皆以易货,度梅岭者无不以银捆载而北。故东粤之银,出梅岭十而三、四。”乾隆时期的“广彩”瓷器取代了青花瓷,成为外销瓷的主导品种。 尽管乾隆后期的景德镇瓷业日渐衰落,但乾隆时期是中国传统瓷业历史上的一个瓷艺集大成的时代,它也必然是中国传统瓷业历史上的一个永恒的经典时代。这个时代的作品,也将是永恒的经典。
|